close
Blogtrottr
創業 - Google 新聞
Google 新聞 
Manage your social media

Best social media tool for image publishing to Facebook and Twitter. Look amazing and delight your followers. Get 40% off when you sign up today.
From our sponsors
袁志彬:上海為何缺少創新創業環境? - 臺灣新浪網
Oct 9th 2013, 02:59

北京新浪網 (2013-10-09 10:26)

  核心觀點:中國經濟網特約觀察員袁志彬認為,上海不缺富人,但缺乏有遠見、有能力的創業投資者和風險投資者;同時,上海高昂的生活成本導致一般的書獃子很難生存下去。上海發展創新創業具備良好的基礎條件,不僅有豐富活躍的資本市場,而且有大量的高校和科研院所集聚,關鍵是如何創造寬鬆良好的生活和工作環境,把青年人留下來。

  圖片來源:CFP視覺中國

  上海的金融、貿易和航運中心建設的條件和環境應該說是國內最好的,但創新創業環境不但不是國內最好,而且恐怕連國內前幾位也談不上。為什麼會如此?

  有資料表明,一個地區要為創新創業提供良好的環境,就是要建設科技中心(technOLogy hub)。創建一個科技中心只需兩種人同時存在:富人和書獃子(rich people and nerds)。這裏的富人主要是指創業投資者;書獃子是指受到良好教育的年輕人。實際的觀察也證明了這一點:在美國,只有同時具有富人和書獃子的地方才成為創業的中心,如矽谷、波士頓、西雅圖、奧斯汀等。例如在邁阿密,很少有初創公司,儘管它充滿了富有的人,但沒有多少書獃子;而匹茲堡恰恰相反,大量的書獃子,但沒有多少富人。

  上海要建設科技中心,提供良好的創新創業環境,同樣需要富人和書獃子兩者同時集聚。總的來說,上海不缺富人,但缺乏大量有遠見、有能力的創業投資者和風險投資者;同時,上海高昂的生活成本導致一般的書獃子很難生存下去,這樣的結果就是大量的書獃子更願意到附近的江浙去創業。

  如何改變這一現狀呢?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幾方面開展相關工作。

  首先,創新創業需要寬鬆的人才環境,包括多樣化人才的自由流動和多元化的文化包容等。以矽谷為例,由於遠離美國東部的政治、文化和經濟中心(華盛頓、波士頓和紐約等),那裡盛行著善於創新、敢冒風險的價值觀念。西部多元化的文化導致了矽谷的去中心化產業系統(decentralized industrial system),這有助於培植出勇於嘗試、冒險、創新為本質的新創企業。在矽谷屢敗屢戰的精神被視為是可貴的,沒有人會因為一次失敗而對你做出一生的評價。在矽谷,投資者不太害怕有風險的新主意,律師也比較熟悉創業的條款,企業家能從其他的創始人和顧問那裡得到更多的支持。許多矽谷的技術人員和企業家認為:只要抓住機遇,勇於冒險,機會將會永存。即使失敗了也沒有什麼關係,矽谷許多成功的企業家都經歷過失敗,一個成功的企業家失敗的次數往往多於一般的失敗者。

  在寬鬆的人才環境方面,上海不如國內的深圳和江浙地區。這些年來,上海「海納百川」的「海派文化」有收縮的趨勢,對外來人口限制太多,並不斷提高外來人才在滬的生活和工作成本。實際上,普通打工者往往很難限制,真正受到影響的往往是受過高等教育的人才。為什麼20世紀30年代上海成為全國的經濟和文化中心?恐怕與當時的「大開放」密切相關。

  其次,創新創業需要健康的市場環境。上海的金融貿易等「虛擬經濟」太過發達,擠壓了「實體經濟」的發展空間。健康的市場環境一定是「虛擬」和「實體」經濟協調有序發展,而不是一家獨大。試想,如果依靠「虛擬經濟」自己就可以快賺錢、賺大錢,那麼有著巨大技術風險和商業風險的創新創業怎麼會吸引大量的人才和資本進入呢?人是理性的,不同的市場環境造就不同的市場結果。

  此外,還要充分發揮大學的輻射和衍生功能。這方面可以借鑒斯坦福大學的做法,斯坦福大學的產業合作計劃促進了大學與各種規模企業的直接聯繫。企業只要每年支付1萬美元,公司就可以同大學里任何院系的實驗室建立定向聯繫,這種合作為公司招聘人才提供了特殊的渠道,同時還向公司提供了參加實驗研究項目的途徑。相比之下,上海的大學主要還是以傳統的教學和科研為主要目標,缺乏像斯坦福大學那樣的創業型大學。建議新成立的上海科技大學、上海紐約大學等在短時間內儘快聚集各種精華要素和優勢資源,建立起類似於「斯坦福大學-矽谷」的產學研互動模式,爭創「創業型大學」,掌控全球高端科技和產業研發的主導權。

  總之,上海發展創新創業具備良好的基礎條件,不僅有豐富活躍的資本市場,而且有大量的高校和科研院所集聚,關鍵是如何創造寬鬆良好的生活和工作環境,把青年人留下來,讓資本和知識有效對接互動,這樣上海建設創新創業中心的目標才會逐步實現。

  (作者系中國經濟網特約觀察員、中國科學院科技政策與管理科學研究所副研究員)

  中國經濟網評論頻道正式開放網友投稿,原創經濟時評可發至cepl#mail.ce.cn(#改為@)。詳見中國經濟網評論頻道徵稿啟事。

  相關評論:「上海經驗」或可推而廣之

This entry passed through the Full-Text RSS service — if this is your content and you're reading it on someone else's site, please read the FAQ at fivefilters.org/content-only/faq.php#publishers. Five Filters recommends: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kurakii3010 的頭像
    kurakii3010

    微型創業|微型創業企劃書範例|微型創業課程

    kurakii301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